有害app如洪水猛兽,谁来保护儿童上网?-买球的app软件下载

慧聪it网 2019-03-01 18:07 来源:慧聪网作者:佚名

提到有害app,人们通常认为是窃取隐私、乱扣费用、欺诈勒索之类的app。实际上这只是站在成年人角度的评判,对于儿童而言,有害app的范围则更加宽泛。为防有害app危害儿童身心健康,国s家也是三令五申。然而因逐利驱动,有害app像毒瘤一般无孔不入,始终难以根除。


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》,指出近期一些含有色s情暴力、网络游戏、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进入部分中小学校园,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。要求开展全面排查,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。



事实上,在以往诸类新闻中,有害app在中小学生中的蔓延现象十分普遍,央视也曾多次报道,一些第三方学习类app存在内含游戏、追星、打赏等与学习无关内容,以及其他违法违规、不适应中小学生的内容。


针对儿童上网遭受有害app与不s良信息围堵乱象,记者便以家长身份,加入一些教育交流群、学生家长群,经过一系列交流发现,家长痛斥有害app泛滥成灾,不s良信息祸害孩子,让他们非常忧虑。


记者发现,很多家长处理这类事件的办法非常粗暴,比如当着孩子的面把手机摔了、甩孩子两巴掌、罚跪罚站罚不准吃饭、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打骂……如此种种,治标不治本,严重影响亲子关系,有些孩子几天都不说话,甚至养成自闭、木讷、胆小的性格。


儿童上网,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问题。经过一番深入访谈,记者发现,主要有以下四类问题:


儿童上网问题一:沉迷游戏


众所周知,游戏对于儿童拥有天然的吸引力。据统计,当前我国青少年及儿童主要上网需求基本上6-11岁期间以玩游戏为主,如果没有适当管控,孩子便容易沉迷游戏,对视力、精力、自制力等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。


在一个“亲子交流群”中,记者看到一名家长说:“我家孩子8岁,一旦玩游戏,若没人干涉,他便不会主动停止玩游戏。”


另一名家长称:“我家孩子节假日可以几s天几夜不出门,成天抱着手机玩游戏,眼睛视力急剧下滑,打骂都不管用。”


还有家长说:“我邻居家11岁小男孩更可怕,他妈妈制止他玩游戏,他居然把他妈妈打哭,导致妈妈离家出走。”


家长们吐槽越来越多,如何约束孩子玩游戏,成了不少家长的心病——放任自流肯定不行,强行阻止必然影响亲子关系。


儿童上网问题二:接触黄赌毒暴力信息


当今互联网上,黄赌毒暴力信息几乎无处不在。根据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社科院以及腾讯2018年联合发布的《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》显示,三分之一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过色s情信息骚扰,遭遇场景包括社交软件、网络社区和短视频等;遇到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比例高,达71.11%。


在群里,有些家长还列举了大量新闻报道,比如“10岁女孩入qq群看黄s片,吓坏家长”,“初中生看黄s片惊呆老师,学生笑话老师少见多怪”,各类校园暴力屡禁不止,很多学生主要是受各类暴力小说、短片视频影响。


一名11岁男孩父亲说:“有段时间,我见儿子精神萎靡,眼神飘忽,后来从他手机中翻出大量带有情色s情节的小说。原来他每天晚上都偷偷躲在被窝里看这些小说。”


还有一名9岁女儿的妈妈说:“有次女儿在客厅模仿女人在床上的叫声,把我吓坏了。我问她从哪里学的,她说从一些广告弹窗里学的,这该如何是好?”


众多家长唏嘘不已,但却始终犯难。因为孩子一旦接触到这类信息,真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教育。


儿童上网问题三:下载不良app


由于特殊原因,我国安卓应用市场种类繁多,各类app更是数不胜数。一些无良app开发商为求利益,常常内置一些情色暗示广告、欺诈扣费陷阱、窃取隐私信息等功能信息,加上各类app市场审核力度与标准都存在差异,致使许多不良app公然上架。


在教育交流群里,不少家长无奈表示,对于当下从小接触互联网的儿童来讲,下载app已经成为必备技能。一名家长坦言:“我九岁的儿子专门挑有美女图和美女直播聊天的app下载,而且学会了躲避大人,看完卸载,让我非常担忧。”


一名有12岁儿子和9岁女儿的家长说:“我的手机和平板经常被两个小家伙霸占,他们玩过之后,我再打开,里面充斥着各种山寨app和乱七八糟的游戏,不但扣了数百元话费,还导致我号码泄露,每天接到很多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,让我十分火大。”


记者采访了一名资s深app开发工程师,他表示:“青少年儿童往往并不具备鉴别、规避有害app的能力,只知机械下载安装,继而点击运行,胡乱授权,所以手机扣费、流量异常、系统崩溃、隐私泄露等情况并不鲜见。”


儿童上网问题四:无管控自主支付


目前,由于我国没有游戏分级制度,手游app面向儿童与成人在审核上一视同仁。故而对成人来说,司空见惯的扣费道具和诱惑性广告,放在儿童面前,可能成为扣费陷阱以及不适当内容。


记者看到,在某小学家长微信群中,有家长反应:“我孩子经常用手机下载一些小游戏玩,有换装类游戏,也有消除类游戏,手机经常被扣费,请问老师可有解决办法?”老师的回复也相当无奈:“好的办法是别把手机给孩子玩。”


在一个“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”的微信群中,一名家长引用了去年12月份新京报记者对安卓应用市场排名前15的儿童app的测评,发现其中13款app都有付费选项,付费方式包括游戏道具付费,购买“完整版”付费等,并分享了测评截图。


此外,还有家长列举了近一年的新闻,有大量的少年儿童不受监管的随意支付行为,如“一名10岁儿童使用奶奶的手机刷走了7000元”,“孩子打赏女主播花光家里1年生活费,一周内挥霍30000元打赏网络主播,还给一个陌生网友发了8888元红包”,“上海13岁女孩偷偷用妈妈的手机给网络主播打赏,2个月花掉25万元存款”,“8岁孩子打赏女主播,一s天刷光爸爸三年工资”……


一名家长对记者大吐苦水:“去年过年时,我11岁的儿子用我手机,给他微信发了3000多元红包,他把这些红包,都发到了各个微信群,气得我差点把他吊起来打。但打不能解决问题,即便我改了支付密码,孩子自己账户里也不可能没一分钱。”


如此乱象如何管束?


如此种种,让记者触目惊心。惊心之余,不免发问:针对这些问题,难道没有解决之法?


对此,记者采访了朋友圈中一位名为“碧落寒烟”的网络安全专家,他从业18年,对上网安全有比较专业的看法。他说:“互联网时代,各种信息琳琅满目,有害app的管控,以及孩子的上网行为,规章制度难以全面约束,需要技术与设备的辅助。其实孩子在家中上网,管控起来也并非难事。如今市面上已有不少拥有app及上网管控功能的设备终端,完全可以直接管控网络与上网机器,既可约束孩子上网于无形,又非常省心省事。”


记者便去电商平台搜索,发现诸类产品众多,价格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,介绍也是五花八门,让人难以分辨好坏。在与一些家长的聊天中得知,他们选购这类产品时,往往也面临选择困难症。于是记者又向“碧落寒烟”请教,让他推荐一两款相关产品。


“碧落寒烟”介绍道:“现在国内外都有这类产品,我觉得国内家庭网络使用,还是首s选国内品牌,毕竟针对性比较强。目前在国内一线品牌中,‘小v智能家庭安全网关’算是一款比较优s秀的产品,你看它产品介绍时,首先是强调保护儿童上网。我自己用过,亲友中也有人在用,评价都还不错。”


随后,记者便在一些微信群中,向一些急寻解决之法的家长推介了小v,好几名家长当即决定购买。如此看来,家长之间的口碑效应非常明显,当很多家长都在为一件事头疼时,只要有一名家长找到解决之法,并加以分享,其余家长便会纷纷效仿。


接下来一周,记者看到不少家长在群里分享自己的使用情况。


比如,针对游戏沉迷的问题,有家长如此说:




针对儿童接触接触黄赌毒暴力信息的问题,有家长这般说:



针对儿童下载不良app,也有家长表达使用小v后的感受:


针对儿童无管控自主支付的问题,许多家长更是如获至宝:





通过交流,很多家长认识到,互联网高速发展,网络信息也越发错综复杂。保护儿童上网安全,不光是国s家与社会的责任,更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问题。都说孩子是家庭与国s家的未来,千百元的花费换来孩子的安全上网,没有什么投资比这回报率更大。


一位心理学专家表示,保护青少年上网,防患于未然是关键。一旦孩子过早地被打开新世界大门,浏览到与他们身心成长不相适应的内容,即便事后堵漏,效果也必不尽如人意。当下,校园网络管控越来越完备,而家庭网络依旧是不少孩子放任自流的战场。所以,家长有必要加强家庭网络管控,而管控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。

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买球app排行网站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